什么是观念上的全球化?
(资料图片)
2018年,经济学家陈志武去印度开会,就发现了其他国家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会上,无论是来自美国,还是韩国、印尼和印度的嘉宾,都在“提防中国,充满怀疑”。
“而在几年之前不是这样,当然可以怪他们有偏见,但是其他原因呢?”
这段话,是陈志武在自己的微博上写的。
如今五年时间过去了,这种态度的转变来的更为强烈。
从贸易来看尤为明显,今年7月份我国的贸易顺差从一年前创下的最高记录上暴跌20.4%,降低到806亿美元,出口总额下跌至2818亿美元,进口也下滑到2012亿美元。
此外,在美财长耶伦“友岸外包”的政策下,墨西哥也成功取代我们成为了美国最大贸易伙伴,我们甚至跌出了对美贸易前三的位置。
今年7月份,我国对美国的出口跌至423亿美元,同比大降23%,从美国的进口也跌至120亿美元,跌幅为11.1%。
除了美国之外,欧盟也是类似的下跌趋势,甚至还要更厉害一些。
我国对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出口同比下跌39.5%,降至424亿美元,从欧盟的进口更是暴跌44.1%,降至233亿美元,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收缩了32.7%,降低到191亿美元。
短短几年时间里,全球化于我们,似乎再无往日的辉煌。
现在,继续回到这个问题上来,什么是观念上的全球化?
全球化显然不只是一个词汇,也不仅仅是今天的贸易全球化,所谓观念上的全球化,其实是全球化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所谓的国际秩序。
经济学家陈志武在《非理性亢奋》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正因为成就来得太快,也相对轻松,容易带来非理性亢奋,得出错误结论,这不仅使我们容易把成功的功劳全归结于自己,而且也让我们得出诸如“发展跟法治无关”、“经济增长跟产权保护无关”等短视性结论。”
过去我们强调开放,以为是打开了大门,就算是开放了,但现在,随着新冠病毒和俄乌冲突对全球安全意识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念上,也必须要接受全球化。
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转变。
过去欧美只跟你谈生意,讲利益,这就足够了,但新冠和俄乌冲突这两个黑天鹅事件,让欧美看到了仅仅是讲利益谈生意,这还不够,背后还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全球化的观念。
正如陈志武所说:“今后我们不能够只是强调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价值观上面也应该跟世界进一步接轨;因为如果没有观念上的全球化,没有观念上接轨,商业关系往往只能够做一锤子买卖,不能够长久持续。”
谈到今天中国经济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多人都会归功于改革开放,以及引入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这当然是正确无疑的。
但从外部来看,自我们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们迅速融入全球化,还举办了奥运会,中国生产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运往世界各地,究其根源还在于,得益于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秩序。
一个相对和平的全球格局,是全球化得以发展的根基。
从内部来看,今天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和市场经济的开放密不可分,但从外部环境来看,又和今天国际环境下的长时期和平密不可分。
但到今天四十多年过去了,在这样一个外部环境异常特殊的时刻,就极度迫切需要一个观念上的全球化,而不仅仅是空有市场化经济和全球化的外壳。
说起来当然是非常简单的,所谓观念上的全球化,其实就是让整个社会更多的基于规则来办事,而不是基于关系、基于人治来办事。
而这,也是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得以继续向上扎根生长的基石,如果没有这些,那么我们的市场化经济,也不过是一锤子买卖。
先进的东西,好的东西我们当然需要学习。
正如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市场经济为什么在西方产生而不是在儒家文化圈或者其他土著文明产生?
科学、逻辑、法治以及宗教的结合,共同催生了西方市场经济的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而所谓的全球化观念,在我看来其实就是科学、逻辑、法治的结合,如果没有这些,最终我们的市场经济可能会沦为一锤子买卖。
很多人说我们的国情不同,人不同,文化也不同,不能照搬。但我个人认为,既然日本和我们的文化相似,国情也相似,那么日本能够成功的,我们也未必就不能够成功,至少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被证伪过。
中国人、社会也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适合于其他社会的那些经历、那些规律,就如同物理定律一样,在我看来也同样适合于我们。
如果我们不能够认识到过去四十多年国际秩序是那么有利于国际贸易、跨境跨国投资的话,那么今天的我们可能根本不会有如此多的经济成就。
正如在1978年之前,我们没有参与过国际秩序建立,但1978年说对外开放,改革了,那么几乎是一夜之间,我们就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大国。
为什么?
因为世界秩序的建立,跨境跨国投资,各种技术和资金都能够朝着这个全球最大人口大国涌来,为什么别人敢来,愿意来,背后所体现的,其实就是国际秩序的根基所创造的一种人类共识。
贸易的背后和制造业密切相关,而制造业的背后又是千万个家庭的生计乃至收入。
如果把贸易出口看作是一个大公司,那么作为高管,自然首先要重点关照、要搞好关系的是你最大客户,大客户自然就应该放在第一位。
反过来,如果和大客户的关系弄得不太好了,大客户因此转向别的公司搞贸易搞合作了,这自然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对策,要么寻找新的大客户替代,要么就试图拉近客户的距离,沟通产生共识等等。
当然,观念上的全球化并不仅仅适用于贸易出口,同样也适用于国内经济商业交易。
回顾过去,我认为有一个最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把企业家过于妖魔化了,今天我们谈到一个企业,往往会称它为吃人血馒头,资本和企业家沦为了一个贬义词,甚至到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地步。
试问,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谁又能够安安心心放放心心创业,开办公司?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商业交易中的诚信,又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快速流逝。
甚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什么意思?
今天一个老老实实经营,甚至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不做假秤的个体户,可能最终会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这是一个非常扎心的现实情况。
也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个踏踏实实做生意,不放任何添加剂,老老实实用心做食材的商家,不弄虚作假,为什么在今天这么难?
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
一个做蔬菜生意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家的秤也会作假,会故意调高一些,我初次听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震惊,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这位朋友是非常正直、非常诚信的一个人,但即使是这样,他们家的秤也会作假。
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直白而又真实,“大家都在这么做,做生意既然能够多赚一点钱,为什么不多赚一点?”
这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老老实实拍打在了我的脸上。
信息不对称,导致买卖双方无法准确辨别交易的真实性,从这个逻辑上看,当然是买家吃亏,与此同时,如果惩罚和监管措施不到位的话,那么这也会变相鼓励商家弄虚作假。
那么这生意,还是不是一锤子买卖?
我现在还记得,当年揭露三鹿奶粉的那位记者,他的名字叫简光洲;而那位揭露地沟油的记者,叫李翔,请大家记住他们。
看起来,商业诚信好像和观念上的全球化没有半点关系,但我想要说的是,这背后的关系非常大,只是埋的比较深,一般人难以发现。
一提到商业诚信问题,食品健康问题,大家首先会说商家有问题,想的稍微深一点,会说监管没有到位,再深一点,其实就是和国际接轨的问题了。
前面我们说,之所以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原因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那么如何打通信息对称,确保买卖双方的公平呢?
监管是第一步,而记者就是第二步。
这背后的本质问题,其实就是观念上的全球化。
诚信这个东西,很多人都有,但也不是天生都有,给你一百万,你还有诚信吗?
诚信不是绝对的,需要一个好的规则来束缚诚信,来确保人的诚信不被巨大的利益所诱惑。
今天的食品安全已经很少有记者报道出来了,取而代之的反而是网民,例如某某大学生吃到老鼠头,啊不对,是吃到鸭脖发出来。
另一方面,我们的食品安全处罚乃至监管,也缺乏相对透明的体系,这就给了不少商家铤而走险的资本,因为违法成本太低,处罚太低,反倒是变相鼓励了。
而这些,在国外都是能够被罚到企业倾家荡产的。
这就是诚信。
一个人的诚信一定不是天生的,且不同的诚信面对不同的利益,也是不同的反应,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人天生完美,但是一个好的观念乃至规则,的确可以杜绝大多数人不诚信,让更多的人变得诚信。
而这些东西的设立,如果没有全球化的观念,是很难行得通的。
尤其让我纳闷的一点,依然还是我那个做蔬菜的朋友说的那句话,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怀疑,那就是在我过去所有买菜生涯中,似乎没有一次重量是正确的。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怀疑,一个更真实的例子是,母亲每次买菜回来上体重秤去称,基本上都是对的,这说明秤作假的商家,至少不是大多数。
不得不说,今天的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到了一个异常关键的时刻,从食品安全到消费者保护,从国际贸易和国际态度的转变,无一不体现了今天和过去的不同。
也正因如此,一个全球化的观念,是拉近买卖双方,乃至国际关系的重要共识,而这种共识,在今天来看更是尤为难得。
今天我经常看到一些70后乃至80后90后开始怀念过去,这在我看来是非常值得警惕的,过去社会是一个什么社会?是一个赤裸裸地完全的关系社会。
我们都需要记住的是,强调关系的社会实际上是最不平等的社会,因为谁有关系?权贵当然有关系,但最没有关系的,正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而观念上的全球化,其实就是强调规则、法律、程序,而不是只认关系。
如果没有这些,那么我们的市场经济,可能最终就是一锤子买卖。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