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国和印尼隔海相望,友好关系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两国人民就克服大海的阻隔,建立起海上丝绸之路。满载商品和旅客的船队往来其间,互通有无,传递情谊。
中国与印尼发生外交关系见诸文献记载的,最早当推《后汉书·顺帝本纪》关于叶调国遣使贡献之记载。一般认为,叶调国位于今天的爪哇岛。
汉朝与印尼发生交往关系,不仅见于史籍记载,还见于在印尼出土的许多汉代陶瓷器以及其他文物。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对来自爪哇的奇珍异宝,也有着形象描述。这些都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例证,是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真实诠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公元411年,法显自陆路去印度求经,取海道归国途中,漂流至耶婆提(爪哇或苏门答腊),后回到广州。该事件表明,印尼与华南地区之间已有海上航线相通。
唐代实行开放政策,注意发展对外海上贸易。苏门答腊岛上兴起的室利佛逝与爪哇岛上兴起的诃陵等国为控制海上贸易,积极谋求和中国结成友好关系,交往日益密切。
宋朝,海上交通发达,鼓励海外贸易。东南亚地区,如苏门答腊、爪哇岛上的三佛齐与阇婆等国,不仅为宋代海外贸易提供了大量进口产品,还是中国产品的重要销售市场。
元朝采取奖励出口贸易政策,中国商人到印尼贸易频繁,且贸易地点不再限于苏门答腊、爪哇,最远还到了印尼群岛东端的帝汶岛。
明代,郑和的七次出使活动几乎每次都访问爪哇、苏门答腊,将15世纪上半期中国与印尼关系推向高潮,许多历史佳话传诵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到过印尼的中国使者、旅行家等撰写了各种游记、著作,如法显的《佛国记》、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等。
它们对印尼的风土人情、物产建筑、通商贸易、政治经济制度及宗教信仰等作了相对翔实的记录,为后世了解印尼乃至东南亚历史留存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印尼向中国传入许多珍禽异兽、珠宝古玩与当地特产,如火油、硫黄、各种香料、贵重木材以及燕窝等。这些东西的传入,大大丰富了中国的药物和烹饪等用品。
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铜器、铁器、农具、纸、茶叶、药材和各种手工艺制品也输往印尼,进一步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17世纪,印尼逐渐沦为荷兰的殖民地,广大华侨与印尼人民联合反抗殖民统治,延续了中国与印尼之间的深厚历史关系。
在20世纪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与印尼人民相互同情、相互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印尼是最早同我国建交的国家之一。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