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姓家奴”。身为明将先是答应降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又马上反悔继而降清。降清以后,在康熙年间又反清,发起了三藩之乱,为了自己的利益,可谓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有些类似于今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吴三桂这一生,反复无常是一大标签。而杀掉永历帝朱由榔可谓是他的一大败笔,长久以来,关于吴三桂杀掉永历帝的历史,很多人说是连清廷都想放弃,等于是放过永历帝了,是吴三桂一力主张要发兵缅甸擒获永历帝的,并且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主张将永历帝在昆明处死,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吴三桂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呢,今天贫道来具体说说。
一、关于永历帝清廷内部看法不一,也有放弃的想法
【资料图】
时间回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随着清军大军压境,节节败退的永历政权终是大势已去,于是永历帝在李定国的保护下,经云南逃往缅甸。
永历帝逃往缅甸以后,清廷方面也是经过反复讨论的,也曾想马上发兵缅甸,但因为连年战争,财政困难,加之云南地方偏远,八旗军队不适应当地的恶劣气候,还有发兵缅甸的话,粮草调集是十分困难的,可以说是兵力、财力、物力都是不占据优势的,所以暂时放弃这一想法,打算先修生养息一段时间以后,再发兵缅甸。
因为发兵缅甸成本太高,加之永历政权都已经逃往到缅甸了,清朝一统天下的格局已定,永历帝对其已经是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所以清廷虽然没有放弃出兵缅甸的计划,但已经被暂时搁置下去,也就是利用辅助性手段,以达到不战而胜,诸如命洪承畴向缅甸致书,要求他们交出永历帝朱由榔等人。
在当时情况下,清廷已经有些放弃永历帝,打算任其自生自灭的意思。
但是吴三桂不同意了,他见清廷对在缅甸的永历帝不是那么积极以后,在顺治十七年二月上了一道有名“三患二难”疏,力主发兵缅甸,以求擒获永历帝,达到一劳永逸。
清廷内部经过商议以后,觉得吴三桂的主张也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同意吴三桂发兵缅甸,并且由户部拔银三百三十万两。
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吴三桂率领大军前往缅甸,要求要求永历帝等人,缅甸国王自然不会为了永历帝与吴三桂发生战争,于是将永历帝等人交出。
吴三桂擒获永历帝以后,认为将其押往北京的话,恐路途遥远,途中发生什么变故,所以主张将永历帝在昆明处死,清廷同意他的主张,于是在康熙元年四月二十五日,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儿子,在昆明被处死。
可以说在擒获永历帝及其处死永历帝的过程之中,吴三桂是相当积极卖力的,比之清廷还要积极卖力,永历帝能有如此结局,实是他一手导致的。
二、吴三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吴三桂是前明大将,深受崇祯帝的重用,按理说对于前明宗室不至于有如此深仇大恨,那么他为什么非要如此积极卖力地擒获并且处死永历帝呢?
当然是因为利益了!
吴三桂在顺治十七年被清廷下令镇守云南之时,已经是将自己当成“云南王”了,梦想如同明朝的沐英,以求其家族可以世守云南。
他既然自比为“云南王”,那么云南就是他的一亩三分地了,所以身在缅甸的永历帝,还有南明在云南一带的残余势力,对于吴三桂来说,自然是威胁了,不利于他在云南的统治,所以自然是欲除之后快。
当然这只是其一,还有其二原因。那便是吴三桂需要一个投名状,来使清朝对他完全信任,以使自己可以更好的取代明朝沐家,达到世镇云南的目的。
毕竟吴三桂是前明降将,当初降清,也是为了对付李自成,所以才降了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清朝对他的信任是有限的,不是兵力吃紧,实在是对于南方鞭长莫及的话,也不至于让他拥兵自重,并且镇守云南的。
所以吴三桂打算以永历帝作为投名状,来表示自己对清廷的忠心,以达到世镇云南的目的。
清廷自然是投桃报李,在吴三桂擒获永历帝以后,晋封其为亲王,表示对他的进一步重用。
当然清廷这样做,也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毕竟开国初期,久经战事,国家已经残破不堪,财政亦是困难,所以才允许野心勃勃的吴三桂在云贵一带获得半独立的地位。
等到康熙帝亲政以后,出于集权想法,自然不会容忍吴三桂这样半独立存在的异姓王。所以康熙十二年,康熙帝撤藩,吴三桂自感被清廷所骗,亦是不甘心放弃自己苦心经营十几年的大好局面,于是便是造反了。
而吴三桂之前主动擒获永历帝的行为,终究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出来,可谓是搬起了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吴三桂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造反的,清廷直接将吴三桂当年的“三患二难”奏疏公布天下,使吴三桂在政治上再难占据优势,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标签: 反复无常